你的位置:中国股票配资网_股票配资网_实盘配资排行榜 > 股票配资网 >

国内正规最好的配资公司 那颗原子弹之下,到底有没有冤魂?_日本_天皇_波茨坦公告


发布日期:2025-07-10 14:23    点击次数:97

国内正规最好的配资公司 那颗原子弹之下,到底有没有冤魂?_日本_天皇_波茨坦公告

这群精明的个体国内正规最好的配资公司,认真细致地做了一笔混账账目。

大家好,今天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,我看到一位读者转发的一则新闻,感觉有点意思,想和大家分享一下。新闻的内容是:有两位中国留学生,他们平时会在国内的某个平台上发布日本美食的评测视频。最近,他们上传了一个新视频,视频中提到广岛原子弹爆炸一事,并表示对死于原爆的日本平民并没有多少同情。这种言论在国内的视频评论区得到了不少支持,一些弹幕上甚至刷起了“原子弹下无冤魂”这样的口号。

但没想到,这段视频竟然传到了日本,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原因之一是,他们在视频中提到自己曾获得过广岛当地的“和平文化奖学金”,这让日本网友甚至广岛的议员感到不满,要求对他们的奖学金进行调查,甚至要求取消他们的学位。

展开剩余86%

有朋友问我:“小西你怎么看这件事?”简单来说,我的观点是:作为两位留学日本的学生,他们这番话确实有些不谨慎。如果你一方面接受了广岛的“和平文化奖学金”,那么在谈论历史问题时就应该更加小心。毕竟,拿了人家的奖学金,还要用“原子弹下无冤魂”这样的言辞来博取国内观众的好感,这种两头占便宜的做法,实在有些过分。如果你真想表达自己的硬气,干脆退还奖学金,给日本人说一句:“谁稀罕你的奖学金,我就想干干净净地爱我的祖国。”这样的做法,岂不爽快?

而问题的另一个核心是: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,造成了大约20多万日本平民的死亡,这些死亡的人究竟有没有冤屈呢?我的看法很直接,我支持这两位学生的观点——在原子弹下,根本就没有冤魂。这一切完国内正规最好的配资公司全是日本军国主义自找的结果。

这些死去的20多万平民,即便他们化作厉鬼索命,也应该找的是那些发动并延续这场战争的军国主义者,而非普通百姓。这一观点不仅在中国人中间认同,连一些有良心的日本历史学者也表示赞同。我曾经读过日本左翼历史作家半藤一利的作品,他认为日本遭到两颗原子弹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战争末期,日本的社会体系已经病入膏肓,处于疯狂和瘫痪的状态。

美国对日本的轰炸并非一开始就丢下原子弹。起初,由于轰炸机的航程和载弹量的限制,甚至一度只扔传单。传单内容十分荒谬,竟然告诉日本民众:“你们的‘大东亚圣战’是错误的,盟军即将获胜,建议你们去天皇那里要求他结束战争。”从这些传单的内容来看,美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也并不深入,居然认为日本人民可以直接向天皇施加压力,迫使其投降。然而,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体制下,老百姓根本没有权利决定国家的政策,只是被灌输着“为国家赴死”的责任。

后来,随着盟军的战略轰炸逐渐加剧,日本民众的死伤惨重,但这并没有让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对于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来说,百姓不过是“战争的消耗品”,死就死吧,反正最终会有“亿万人民一同赴死”的最终结局。

在1945年7月26日,美英中三国发布了《波茨坦公告》,明确告知日本若不立即无条件投降,将面临“迅速且完全的毁灭”。当这份声明交到天皇裕仁的手中时,他并未有所犹豫,因为他早已亲眼目睹东京三次“李梅火攻”造成的巨大破坏。50%以上的东京建筑被摧毁,数百万人无家可归,14万人惨死。这一切,天皇都看在眼里,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能意识到,战争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
所以,当天皇看到《波茨坦公告》时,他很快召见了外相东乡茂德,并对他说:“我们必须立即商讨停战事宜。”在日本,天皇的决策具有极高的权威,这一命令立刻得到了响应。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也随即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,讨论投降的问题。如果当时的日本内阁能够及时做出决定,停止战争,或许两颗原子弹就能避免。然而,在这个关键时刻,两个因素导致了日本的决策方向发生了重大偏差。

首先,日本政府仍抱有希望,希望苏联能够调停。尽管1941年日本与苏联签订了《日苏互不侵犯条约》,但在战局逐渐恶化后,苏联对日本的调停成为了日本政府最后的希望。当时,许多日本人认为斯大林是个“好人”,一定会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。尽管这一想法听起来荒谬,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,这种愿望并没有受到质疑。

而在内阁会议上,部分成员希望继续等待苏联的调停,导致日本政府未能立即做出投降的决策。此时,日本军方的首脑阿南惟几提出了强硬的立场,要求内阁表态时不要显得过于软弱,因为如果过于软弱,国内士气会受到极大打击。在他的推动下,日本政府决定表态,但仍保留了“继续战斗”的意向。

这场政治角力最终导致了日本政府的决定发生偏航。1945年7月28日,首相铃木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记者提问:“关于三国公告,你怎么看?”铃木显然没有按天皇的意思表达投降的态度,而是用了“黙杀”这一模棱两可的词汇,试图平衡国内强硬派和国际社会的压力。这一表达的翻译问题,导致美国误解了日本政府的态度,从而加速了原子弹的投放。

美国人一看到日本政府“无视”波茨坦公告后,立即决定加大压力,最终在8月6日和9日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,造成了无数平民死亡。可以说,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,实际上应该怨恨的,是那些坚持战争、不愿意投降的日本决策层。

纵观整个过程,日本的每一个决策者,无论是军方、首相,还是翻译记者,他们在每一个决策节点上看似并不愚蠢,反而显得相当精明,知道日本必须做出何种决定。然而,正是这些“精明”的小偏差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毁灭。

1945年的日本,实在是个非常奇怪的国家。个体理性,社会却已经集体失去了理智的修正能力,直到原子弹这颗重击来临,才让它从狂热的梦境中彻底醒来。

至于原子弹下有没有“冤魂”?我最后讲两个故事吧。

首先是美军将领李梅,他主导的“李梅火攻”造成了大量东京居民的死亡,实际上他的燃烧弹比原子弹还要杀得更多。战后,尽管日本右翼对他充满仇恨,但1964年,日本政府授予他最高荣誉——“一等旭日大绶章”。这对右翼来说,简直是一种讽刺,因为他们既要对天皇忠诚,又不得不与敌人握手言欢。

其次是投下广岛原子弹的飞行员西奥多·范科克,他的回应令人震惊:“我们投下的原子弹,挽救了更多的生命,甚至包括日本人。”这虽然是残酷的事实,却也反映了战争中的复杂性。

这段历史,真的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教训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