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注意过股票融资买入的利息,电影里总有这种桥段:主角为了躲避追杀,跳进水里。看起来超级刺激,但实际上,接下来却是一连串的飞溅子弹和惊险的枪战场面,感觉有一颗子弹必定会命中目标,真是紧张到不行。但要知道,这种场面在现实中完全是大错特错——手枪子弹在水中的射程一般只有几十厘米,所以跳水基本上是确保安全的操作,根本不用担心子弹穿透水面。
更有趣的是,连大导演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都在拍《拯救大兵瑞恩》时犯了同样的“错误”——他承认为了增加视觉效果,剧组利用电脑特效把水下的弹道痕迹给加上了,因为现实中根本无法做到这样的效果。
再来说说电影中的“拔剑”场景。你是不是也注意到,剑从剑鞘中抽出来的时候总会发出那种标志性的金属摩擦声?听起来极具气势,但在现实中,这根本不成立。大部分电影中的剑鞘其实都是皮质的,因为皮质更轻便,也不会磨损剑身。而金属剑鞘,不仅重,而且容易刮伤刀身。可是为了让拔剑的场面更有“史诗感”,电影特意加了那种“叮叮当当”的金属声,效果绝对超乎想象!
展开剩余79%而说到弓箭,古代电影里几乎都少不了,主角们往往上演“超能力”——直接从自己身上拔箭头。要知道,真实的古代战争中,箭头的倒钩设计是为了让箭更容易刺入敌人,但拔出来却极为困难。而且折断箭头也不像电影里那么简单,强行折断的话,必然会带来剧痛。说到这里,很多人估计都还记得西部片那种经典的桥段。牛仔们常常挂满子弹带,穿着光鲜的行头,拔枪射击如同喝水般随意。现实中的狂野西部完全不是这样,牛仔们其实很少携带武器和弹药,毕竟武器沉重,弹药也不多。而且,你会发现,几乎没有人像电影里那样“从腰间射击”——这种射击方式不仅准确度低,还特别容易伤到自己。
再回到动作片里的经典套路,像《终结者》《星河战队》这种电影,你是不是看到过那种“牙口超强”的角色,用牙齿咬住手榴弹的引信,然后一扔爆炸?听起来像是个超级英雄的操作,但在现实中根本做不到。手榴弹的拉环需要极大的拉力才能拔出,特意设计的防误触机制,根本无法靠牙齿来启动。
说到太空题材电影,几乎所有作品里都有小行星带的戏码,像《星球大战》那种战机在陨石间穿梭,甚至发生碰撞。可是现实中,这种场景几乎不可能发生——因为真实的小行星带,陨石间距大约有100万公里!你想想,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也才38万公里。所以在太空里,根本不需要躲避这些陨石。
另外,电影中常有飞行员从飞机跳伞后在空中交谈的情节,尤其是一些人物没有降落伞时,还能“商量对策”。不过,现实中当你以200公里/小时的速度下坠时,气流噪音会完全掩盖人声,根本无法沟通,除非有专业的通讯设备。
然后我们来聊聊溺水的戏码——这应该是电影里最常见的误区之一,像《泰坦尼克号》《敦刻尔克》那种溺水场景,主角总是双手高举呼救。你知道吗,现实中的溺水者往往因为“喉痉挛反射”而无法发声,口鼻反复被水浸入,无法呼救,通常都是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。更可怕的是,研究显示,88%的溺水事故发生时,周围10米内的人竟然毫不知情。
再来看看霰弹枪的威力,电影里你经常看到某人被霰弹枪一击轰飞数米远,画面极其震撼,仿佛“中弹者必死”。但在现实中,想把一个人轰飞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因为霰弹枪的后坐力太强,如果能把对手“轰飞”,开枪的人自己也会被弹飞。这种场景根本不符合物理学原理。
我们再来谈谈《飓风营救》中的一个经典情节,布莱恩·米尔斯(连姆·尼森饰)发现女儿被绑架后,迅速从手机中提取照片上的线索,通过提升画质来捕捉照片中反光里的细节。现实中,那个年代的按键手机拍出来的照片,想要提升到如此高的质量是完全不可能的。
至于《詹姆斯·邦德》里的“神器”消音器,它常被用来潜入敌营“悄无声息”地解决敌人。可现实中,消音器只能略微降低枪声的音量,最多可以掩盖枪口火光,让开枪者不至于被震聋,但想要做到电影中那种“数米外听不见枪声”的效果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最后,说到电影里的鲨鱼和食人鱼,总是让人感到恐惧。比如《大白鲨》上映后,全球掀起了捕杀鲨鱼的热潮。可是,事实上,鲨鱼袭击是非常罕见的,近十年全球每年确认的无端鲨鱼袭击事件仅72起。而且,大多数鲨鱼袭击都是非致命的,受害者基本都能生还。至于食人鱼,它们更多是群体觅食,攻击人类的案例也极少。其实,食人鱼因栖息在浑浊水域,大规模捕捞也基本不可能。
电影的世界,虽然精彩刺激,但现实总是远比银幕上的故事要复杂和真实。
发布于:山东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