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谈起解放战争进程,认为中野、二野的实力很弱杠杆炒股有哪些app,大仗基本是靠三野、四野打的,这个认识有明显误区。
都说四野实力出类拔萃,其实解放战争爆发前,东北战区是军委紧急派兵部署的,那里此前是日占区,没有根据地和主力部队可言。1945年后关内各根据地大力奉命支援,才成就了四野大军。并且四野不是刚开始就那么猛,经历了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。
战争第一年,东北我军规模有限,且处在磨合提升过程中,他们在各战区中的歼敌表现仅排第3,赶不上华野和晋冀鲁豫野战军(二野前身)。这一点在1947年夏季的小河村会议时,中央首长明确指出过。
解放战争前12个月,晋冀鲁豫部队歼敌28万人,比东北解放军多整整10万,可见战斗力强悍。其实稍一回顾就知道,二野是不可能“弱”的:这支部队的主体,前身是红军时期的四方面军、全面抗战时的129师,先后由徐向前、刘伯承两大名帅调教,论兵力规模、战将数量及前两个阶段的实际战绩,都是人民军队中数一数二的存在。像这样的主力部队,怎么可能会在解放战争中突然变弱呢?想想就不合逻辑。
展开剩余64%之所以不少人形成“二野很弱”的刻板印象,主要原因是刘邓大军1947年奉命南下大别山:牵制中原敌军的同时,他们在山区遭到重兵围剿,主力缩减到仅剩6万人。当时的这一艰难处境,被近些年的一些材料不断宣传发酵,以至于“二野”富有大局观和牺牲精神、但军事实力弱,被很多人信以为真了。有两点基本事实需要说明。
第一点,二野(晋冀鲁豫野战军)的生存发展,依托的是晋冀鲁豫根据地,这块根据地是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最强的根据地之一,抗战后期拥有超过2000万人口及30余万正规军,跟山东、晋察冀两块根据地相比,可以说各有千秋。从军事、经济等关键角度看,晋冀鲁豫足以培养出战略大军,养不出“弱旅”。
第二点,1947年国民党军对陕北、山东实施重点进攻,我们自然要见招拆招。作为地理位置居中的晋冀鲁豫部队,猛然南切至华中腹地,可以打破蒋某人的战略部署,在被动状态下激活全局。所以刘邓首长毅然接下了这个重任,率部南下到大别山区。但他们只带走了12万野战军,而非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全部家当。
至于晋冀鲁豫军区,实际由徐向前元帅主持,他被任命为军区副司令员,后来以留守部队为班底,组建起新的野战兵团,成功解放了大半个山西省,这支部队最终演变为解放军第18兵团。1948年随着战争形势变化、结合作战需要,晋冀鲁豫军区与聂帅主持的晋察冀军区合并了,成为新的华北军区。
整个解放战争中,二野体系队伍消灭了221万国民党正规军,这个数字超过了强大的四野,只比三野陈粟大军少一些,排名各野战军的第二位。所以不要只看南下大别山时的困境,就以为二野很弱,这是一个误区。
到1949年春季发起渡江战役前,二野组建了3个齐装满员的兵团,野战部队兵力重新超过30万人,并且完全没有依靠其他战区、野战军的人员补充。解放战争中,二野的综合贡献及真实实力,至少要强于一野及晋察冀野战部队。
发布于:山东省